《林业产业信息》2024年第6期
2024-7-14 访问次数:878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6期
(总第327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4年6月18日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牌 中国“东北屋脊”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3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吉林经验”
4 辉南镇:林业经济大有可为
国内动态
7 首批十大揭榜成果助力“三北”攻坚
10 生态旅游不止于风景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揭牌
中国“东北屋脊”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新华社长春6月14日电(记者金津秀、王帆)14日,吉林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长白山开幕,在开幕仪式上,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揭牌,标志着这座中国“东北屋脊”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进一步。
长白山位于亚洲大陆东岸,是东北亚大陆最高山系和重要生态屏障。今年3月,中国推荐申报的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公园面积2723.832平方公里,以第四纪火山地貌遗迹为特色,是东亚地区火山数目最多、密度最大和火山岩分布最广的地区,有亚洲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大的火山口湖。
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宣教负责人张荣杰介绍,长白山是全球新生代复合巨型火山锥的完整保存实例,同时拥有保存完整且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同等纬度北半球地区罕见,被誉为“地质实验室”“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639种、野生动物1586种。
“以世界地质公园为有力抓手,优化‘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将长白山建设成为避暑休闲、冰雪旅游、温泉康养、生态文化、山地运动胜地,打造‘两山’理念试验区和样板式开发区,加快向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迈进。”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飞说。
世界地质公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出,将重要地质遗产保护与公众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当地社区作出贡献。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总数达到213个,分布在48个国家。其中,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总数达到47个,位居世界第一。(来源:新华社)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吉林经验”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吉林省加足马力,铆足劲头,加大“三北”工程建设步伐,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截至目前,已完成总任务量84.8万亩,其中造林绿化46.7万亩、人工种草32.6万亩、草原修复1.2万亩、中幼林抚育4.3万亩。
吉林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6•6”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将其纳入主题教育范畴,组织各级“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3000余人次认真学习领会,增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强调要以生态连通为抓手,以防护林建设为重点,以防沙治沙为关键,以林长制为保障,创新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强大合力。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了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吉林省委书记、省长和主管副省长等多次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11家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合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领导带队学习内蒙古防沙治沙、草原修复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经验,调研省内“三北”工程建设情况,科学谋划全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加快修编《吉林省“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吉林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谋划“三北”工程六期建设53个子项目,全省布局重点项目6个,其中2个续建项目(长白山主脉、东部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4个新建项目(四平、松原、白城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和向海国际重要湿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组织各县(市、区)将规划任务分解到年度,确保规划任务可落地、可完成、可考核。
抢抓2024年春季造林有利时机,吉林省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4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召开2024年全省造林绿化动员会,对2024年全省春季造林绿化、“三北”工程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作出安排部署。省委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等省级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鼓舞全省各行各业参与国土绿化和“三北”工程建设。吉林省林草局班子成员分片督导,动员各地使用自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做好春季造林绿化良种壮苗、地块、施工人员、设备等准备工作,掀起全省造林绿化高潮。
吉林省实施工程项目全流程管理,印发了《关于加强营造林工程项目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三北”工程项目高效谋划申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印发《吉林省营造林工程管理规定》《营造林作业审核要点》,明确营造林工程全流程的管理,包括事前的用地、设计管理,事中的施工、抚育管理,事后的验收、存档管理等,提高“三北”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印发《关于加强造林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保证“三北”工程立项、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档案材料齐全。
吉林省举办2024年全省造林绿化业务培训班,提升造林绿化业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印发《吉林省主要树种造林绿化技术模式选编》,根据东中西地区不同区域特点,提供符合自然科学规律且经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造林绿化技术模式,科学指导、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总结的松嫩平原固定半固定沙丘防风固沙林模式、松嫩平原流动半流动沙地防风固沙林模式、吉林西北部栗钙土造林模式、吉林松嫩平原风沙盐碱地造林模式、吉林洮南半山造林模式等造林技术模式,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吉林经验”。(来源:国家林草局三北局 王召誉)
辉南镇:林业经济大有可为
近年来,辉南县辉南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旅游业,领域涵盖了林上产业、林中产业、林下产业,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优化生态环境,林上产业风光无限
说起辉南镇永兴村,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关东第一烟”,却鲜有人知永兴村的红松果林,一山茂密的红松果林犹如绿色的海洋,这是永兴村班子为子孙后代留下的“金山”。2017年永兴村党支部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发展黄烟种植的同时,深入推进村域产业革命,开荒山,造绿洲,全村党员干部义务栽树,100余人没有一人反对、没有一人抱怨,在2700余亩土地上栽种出片片红松果林,村副书记季有东道出原因:“我们村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腿’,走出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路。”永兴村党支部用坚定的信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林上经济发展路子,也为永兴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预计2028年将有1200亩红松到达成果期,村干部们算了笔账,如果按每株结塔20个、每个塔5元计算,10株就能收入1000元,这将为永兴村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保护生态环境,林中产业显现生机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辉南镇的林中经济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村民们通过养殖林蛙和蜜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复兴村林蛙养殖面积277亩,高升村林蛙养殖面积101亩,这两个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被覆盖良好,为林蛙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殖户购买蛙苗在水塘中养殖,蛙苗长成后,会自己爬出水塘到林中捕食蝇虫,这种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法,使林蛙的营养价值更高,养殖户还对养殖区域搭建防逃网,加强孵化期管理,让林蛙健康生长。林蛙的成熟期短,当年就可以产生效益,而且林蛙的全身均可入药,林蛙油更是集药用、滋补和美容于一体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辉南镇展现了林中经济的巨大潜力,并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除了林蛙养殖外,七合村、长安村还充分利用林业空间,进行蜜蜂养殖。蜜蜂不仅被誉为自然界中的“授粉使者”,还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蜜蜂所产的蜂蜜、蜂胶等蜂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蜜蜂养殖投资少,效益高,长安村养殖户谭天增通过购买书籍和网络平台视频,自学了蜜蜂抗病选育与育种技术、中蜂主要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眼下正值初夏,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在林地中整齐排开的一个个蜂箱前,成百上千只蜜蜂飞舞着,很远就能闻到香甜的味道,谭天增小心翼翼地逐个检查着蜂箱,割腊盖、摇蜂蜜,忙个不停。谭天增说:“我家养蜂已经有50多年了,现在共养了100多箱,一天能产一二百斤蜂蜜,这几年村里通过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好了,花的种类也多了起来,产的蜜质量也高了。”辉南镇通过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业养殖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镇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守护生态环境,林下产业资源丰富
辉南镇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镇党委、政府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共同参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种全新的致富方式应运而生,居民们通过采摘山野菜、蘑菇、山核桃等山货,实现了“无成本”的增收致富。常年跑山的农民对节气十分敏感,每到采摘季节就知道去什么地方,采什么山货,他们有自己的装备和工具,穿戴整齐拎着筐、编织袋和食物,就往山里钻,因为常年跑山他们还练就了眼疾手快的本领,一会儿工夫,编织袋便装满了。在采摘的同时,他们还会细心地将周围的土层盖好,有利于植被的保护和生长。出山后他们将采摘的野菜、蘑菇进行简单的清理后进行售卖,这些野菜、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民欢迎,时间一长,也吸引了邻县及市里的供应商前来收山货。城关村充分发掘野生核桃市场潜力,成立了野生核桃合作社,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村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除了山货可以为农民带来收益外,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这儿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他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野菜、蘑菇,还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也带动了周边的田园旅游业。双龙村将特色产业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每一季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春季赏隆丰果花、鸡心果花、李子花;夏季设垂钓园;秋季采摘隆丰果、鸡心果、李子;冬季看雪景尝农家菜,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前来游玩。
今年,辉南镇在持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不断推动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集贤村种植紫苏292亩,东升村种植黄芪100亩,大阳村种植白鲜皮100亩,永兴村栽植刺嫩芽60余亩……这种林下种植方式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还有利于镇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这片绿色生态的庇护下,辉南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来源:通化市林业局 石丽莉)
首批十大揭榜成果助力“三北”攻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6•6”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林草局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全力支撑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国林科院(三北工程研究院)迅速组织优势力量,聚焦“三北”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全力以赴开展集中攻关。自项目实施以来,揭榜团队围绕榜单任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凝练出首批十大科研成果。
一、三北”工程主要树种草种筛选。揭榜团队在全面系统梳理“三北”工程区自然地理分区、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类型、植物生长适宜性、国土科学绿化实际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三北”工程建设树种草种名录,编著了《三北工程常用植物》,总结了常用植物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以及在造林和生态修复中所应用的模式,绘制了植物相应的自然分布区和适生区分布图,为“三北”工程“种什么”“怎么种”“哪里种”等科学绿化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主要林种和草场灌溉需水量“一张图”。项目对不同区域、不同林种和草场生态需水量历史数据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和筛选,整理形成三北地区不同林种和草场生态需水量数据集。应用遥感信息提取数据以及三北地区不同林种和草场生态需水量数据集,系统计算并绘制完成了三北地区主要林种和草场生态需水量及灌溉需水量“一张图”。该成果对评估三北地区水资源现状、优化三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结构,构建健康稳定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科学指导“三北”防护林规划、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林草智慧节水配套技术模式。项目引入水联网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了基于空(多模通信)地(田间传感)一体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形成了基于土壤墒情阈值触发的林草智慧节水灌溉技术,构建了高可靠性的林草灌溉设施设备测控服务网络,研发了中央灌溉一体机设备、田间智能电动球阀、土壤含水率以及盐分监测传感器等核心设备与部件,建立了从首部枢纽到输配水设备再到田间传感的精准智能供(输)水系统,形成了三北地区林草场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并研发了成套设备,在新华林场进行了试验示范。
四、基于乡土草种多物种多功能组配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技术。项目重点以“三北”工程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草原退化类型和退化程度,分区-分类-分级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具体以各区域多物种的乡土草种(生态修复先锋草种+伴生草种+优良牧草)为依据,模拟原生植物群落物种结构按比例进行组配,研制适于不同草原区不同立地类型的“草种包”系列产品及其应用技术规范,用于退化、沙化和盐渍化草原的系统性恢复,实现草原生态、生产、生活等多重功能的协同提升,成果已在我国青海、内蒙古、甘肃和东北地区应用推广。
五、黄河“几字弯”植被承载力“一张图”。揭榜团队提出了一套乔木、灌木、草地全覆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解决了国土绿化中的适树、适灌、适草问题,定量回答了黄河“几字弯”现有人工乔木林的现实碳汇、潜在碳汇和提升空间有多大、潜在新增造林、植灌、种草面积分布等紧迫问题,实现小班水平的精细化落地上图,综合形成了黄河“几字弯”植被承载力“一张图”。该成果对于合理开展植被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六、防风固沙林配置优化模式与技术。揭榜团队以沙漠边缘典型退化人工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开展衰退防风固沙林生态本底调查,建立人工林退化因子识别与健康分级指标体系。采用不同退化林地更新改造措施,进行退化防风固沙林林分结构调控优化,建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低效防风固沙林类型的提质增效适宜模式与关键技术。揭榜团队研制的防风固沙林配置优化模式与技术,从传统的单株、林带、林网研究,转向了多维空间立体配置与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型防风固沙林模式优化研究,并强调近自然修复的理念,显著提升了防风固沙林的生态效益。
七、乌兰布和沙漠光伏治沙模式及配套技术。揭榜团队梳理了“三北”工程六期项目区“光伏+”治沙技术,创新了“141”光伏生态治理模式,提出在乌兰布和沙漠光伏板间的空地采用草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即在光伏板之间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灌木或草本,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能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相应的产品。项目研发了“光伏发电系统-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技术。
八、菌草防风固沙与岸线防护技术。项目针对当前“三北”工程特别是黄河“几字弯”攻坚区沙患、岸线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问题,通过建立多维度菌草防风固沙复合条带以及菌草生物防护堤,防风固沙、阻沙入河、消浪护坡、保护岸线,构建菌草岸线生态防护屏障。该技术是一种投入省、见效快的生物措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九、治沙机械及其智能化专业服务体系。揭榜团队将传感器、北斗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实时数据处理能力集成到治沙作业中,建立全国防沙治沙机械化作业服务队,提供整地、沙障铺设、植树、沙生植物抚育、沙生经济林收获、平茬等服务。智能化技术支持远程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并提高了治沙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节约劳动力。
十、新华林场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评估。揭榜团队利用野外观测、统计调查、模型构建、生态参量反演等手段,评估了新华林场防风固沙、土壤养分保持、固碳、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的实物量和生态服务价值量。该成果为科学评价新华林场2000年以来生态建设成效提供数据支撑,为连续定量评价新华林场未来防沙治沙成效奠定基础。
目前,揭榜团队在首批十大科研成果基础上,正进一步聚焦亟需科技攻关的关键问题,加大“三北”工程科研原始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示范,支撑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斯文 程强)
生态旅游不止于风景
今年以来,全国旅游市场一片火热。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延续了从元旦、春节到清明、“五一”的增长趋势,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游客越来越偏爱选择灵活、个性化的出游方式,在慢节奏旅行、沉浸式体验中放松休闲。
感受湖南张家界的康养旅居游、勇闯四川玉屏山的恐龙谷主题乐园、体验重庆仙女山的自然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需求的变化,以自然保护地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正悄然转型。从单一风景旅游,到复合型、个性化、沉浸式等旅游新场景、新趋势的竞相涌现,激活了生态旅游新动能,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自然、体验自然。
打造主题旅游产品
“看了阿凡达取景地,坐了十里画廊小火车,走了大峡谷玻璃栈道。美丽的风景随行,6岁的孩子走了2万多步都没觉得累。”在北京从事幼儿早教的茜茜老师,在朋友圈分享了端午节在张家界游玩的感受。
山高水长、峰奇林茂,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神奇的山水、良好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气,是张家界景区的最大卖点,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组成,来自全世界的游客纷至沓来。今年1月—5月,张家界入境游总人次同比增长5倍。
张家界发展的优势在旅游,旅游的优势在生态。近年来,张家界着力构建有旅游城市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康养度假复合型转变、由森林公园向城乡全域旅游转变,突出森林康养和山地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延链补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6月1日,张家界市发布了世界自然遗产游、民俗风情游、体育健身游、康养旅居游、科普研学游、张家界美食游、美丽乡村游、网红打卡游等八大主题旅游产品。端午期间,追风骑行绝美山景之旅、王家坪镇罗峰山景区徒步登山、万福温泉度假村亲子溜娃……网友总结了各式打卡张家界新玩法。
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湖南不只有张家界,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各地游客流连驻足。端午期间,湖南省各生态旅游地推陈出新,精彩纷呈。张家界举办了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让全球旅游界更好地了解湖南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汨罗江畔,看传统龙舟比赛,追思爱国先贤。津市毛里湖灵犀岛举办了“湿地大草原钓粽子”“品天下第一粽”等活动。
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了解到,端午期间,湖南省生态旅游共接待游客480.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7%、30.91%。赛龙舟、吃粽子、品非遗、赏美景,传统节日与旅游产业融合,以自然保护地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持续火热。
开启旅游新场景
旅游已开启新场景模式。
在休闲旅游市场大背景下,公众已不再满足单纯的视觉感受,而是需要更加丰富、深入的全面体验。个性化的旅游场景成为一种新趋势。
显然,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屏山景区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脉搏。
树梢漫步
夏日里,在洪雅县玉屏山景区,刚刚建成对外开放的勇闯恐龙谷主题乐园因其可玩性高、趣味性强而深受游客追捧。玉屏山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巫柄松介绍,该乐园自运行以来,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乐园热度居高不下。
洪雅是四川省唯一一个集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于一身的区县。洪雅县森林面积达20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2%。玉屏山景区充分利用人工林资源,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通过不断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旅游新场景,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一”期间,玉屏山景区建成投运旅游观光索道,加上勇闯恐龙谷主题乐园,以及50余个游乐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了多样体验。
森林游乐
专家认为,好的旅游场景,一般具有主题性、延展性、沉浸性的特征,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共鸣,提供情绪价值,契合游客“异地生活方式”的渴求,是一个具有魅力的体验和消费空间。
今年,玉屏山开展了“清明踏青季,一起出游吧”打野采摘活动、“五一畅玩,欢乐亲子游”、“重返侏罗纪•大手牵小手”六一亲子研学、“端午草坪露营音乐会”、“徒步玉屏‘森’呼吸 强健体质‘林’距离”花溪小学徒步游等活动。
巫柄松告诉记者:“玉屏山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场景打造,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眼下,我们正在开展为中、高考考生送福利,邀请考生来玉屏山放松一‘夏’的活动。”
2023年,洪雅县接待游客90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0余亿元,生态旅游在全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然教育深度体验
“孩子夏令营什么最重要?要自然风景独好,凉爽舒适!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满足这一切!”这是仙女山夏令营招募的一则宣传标语。
开展自然教育,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着绝佳的自然课堂。公园有亚高山草甸和森林交织的自然风景,有林麝、毛冠鹿、豹猫、红腹锦鸡等保护动物,有绿花杓兰、独花兰、华重楼、蛇足石杉等保护植物。
森林徒步
“为了孩子”“为了自然”是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课程设计的初衷。公园开发实践了自然感知探究、自然手作营建、户外运动生存及林草体验四大类20多个课程模块,形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的核心课程体系。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自然、感知自然。森林小卫士会一起博物探究、户外挑战、志愿服务、团队生活——巡查亚高山森林,放置红外相机记录野生动物的蛛丝马迹;采集动植物标本,体验最原始的蓝晒自然手作;体验攀岩攀树、丛林穿越,掌握野外生存技能。
与此同时,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还开启了自然教育公众参与的新形式。仅2023年暑期,13名志愿者就贡献了600多个小时,为8000名全国各地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有游客在留言本中这样写道:“自然的力量让人震撼心动”“这里让大家了解到,仙女山除了游玩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培养大家,尤其是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感谢志愿者详细的讲解,将仙女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自然课堂
以自然教育为抓手,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多元发展。
自然教育的深度体验,改变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模式,拉长了游客在此的停留时间。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树顶漫步营地亲子家庭体验平均时长在5小时左右,教育中心的深度体验活动时间从半天到6天不等,带动了公园游客量逐渐增长。营地自2020年底运营以来,已接待各类户外森林体验客户超过30万人次,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及部分企业户外团建活动1.8万余人次,各类暑期夏令营和亲子营120余期。
1月—5月,仙女山景区接待游客91.81万人次。自然教育带动的不只有游客,酒店、餐饮等景区其他经营业者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关注并在自身发展中规划自然教育内容。华邦酒店即在公园教育中心的支持下,把观鸟、植物观察、生态手作等自然教育活动纳入酒店经营中。巴尔曼酒店、学府酒店等也开始考虑将自然教育和研学纳入酒店经营版图。
如今,自然教育已成为仙女山生态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生态旅游不止于风景。2023年,陕西发布3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9条森林康养步道旅游线;贵州印发了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贵州段)总体规划;湖南开放了南岭国家森林步道骑田岭示范段。今年,重庆将打造“大巴山”沉浸式森林康养步道。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需求,全国各地生态旅游蓄力向新。(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冯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