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5年第2期
2025-2-19 访问次数:265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2期
(总第335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5年2月20日
2025年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1月26日,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部署要求,总结2024年林草工作,安排2025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年来,国土绿化扎实稳步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新突破,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服务经济持续回升有力有效,防火防虫工作平稳可控,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成果丰硕,林草资源管理和支撑保障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会议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主题,以抓好中央巡视整改推进部局融合为主线,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是扎扎实实抓好中央巡视整改。要切实落实好“四个融入”的要求,推动巡视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全面深化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按照部党组部署,推动“四个融合”,以融合促整改、以整改促融合,确保巡视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在部局融合上,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职责明晰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一体谋划、合力推进重点工作。在部门融合上,坚持打开门、走出去,同题共答,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强有力的协同力量,共同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局省融合上,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主动性积极性,主动倾听基层诉求和群众呼声。在司局融合上,统筹推进林草湿荒等工作,协调一致攻坚克难。
二是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巩固扩大东部片区歼灭战战果,牢牢守住西部片区阻击战总体防线,重点打好中部片区攻坚战。打造一批联防联治、系统治理等标志性示范项目,出台“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统筹推进科技治沙、光伏治沙、以路治沙,鼓励推行以工代赈等群众参与方式,加快推进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
三是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配合推动国家公园法出台,加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监督管理,持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落地实施。稳妥有序创建设立新的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抓好旗舰动物保护中心建设。
四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推出具有含金量、接地气的政策制度,增强集体林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扩大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带动作用。鼓励指导先行先试,出台支持福建、江西、重庆先行区的政策措施。完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
五是切实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用好林长制压实各级林长主体责任,推动“一张图”建设,统筹开展林草湿荒保护地执法。持续推动林草要素保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障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科学推进林草资源合理利用,大力发展林草产业,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六是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守住安全底线。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强化野外火源管控,筑牢人民防线,加强防火设施建设,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打造大兴安岭森林草原防火样板。持续加强松材线虫病、互花米草等有害生物防治,做好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防控。
七是持续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做好林草“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与国土调查密切衔接的工作机制,优化提升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强化资金保障和规范管理。
八是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草故事。认真打好“三北”工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集体林改等重大宣传战役,推出《秘境深处》《人与自然》《花开中国》等精品力作,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建设好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
会议强调,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锻造新时代林草铁军。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转化为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实实在在成果。要创新转变思维、强化工作成效,观念一变天地宽,准确把握林草在国家大局中的重要定位,转变心态转变思维,以高站位、大格局、宽思路全力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善于用创新思维、改革精神认识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传承林草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工作闭环,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干一件成一件。要压紧压实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会上,公布了2024年国家林草局重要工作成果,表扬了2024年林草重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中国绿色时报 曹云 张萌 黄山)
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
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我国林草产业再创新高。1月26日,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公布,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茶油产量达100万吨,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林草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我国持续推进林草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一手抓国土绿化和资源严格保护,做美绿水青山;一手抓产业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做大金山银山。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稳定林地长期承包关系、推进林权流转等10项措施,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推动木材加工、花卉苗木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林草碳汇能力,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扩大优质产品有效供给。编印木材行业、竹产业、林下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指南,编制发布《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有力支撑绿色富民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林草产业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大国。下一步,林草部门将推动完善林权流转、林木采伐、林业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木竹产业、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更高水平推进生态美、百姓富。
茶油产量达100万吨
2024年是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的第二年。政策、资金、技术等一系列要素持续注入,助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势头向好。2024年,全国油茶新增种植、低产林改造面积700多万亩,茶油产量达100万吨。
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油茶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进一步加强油茶生产管理,确定生产任务。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监管,全面部署油茶生产落地上图精细管理。
打造油茶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用好中央财政油茶奖补政策,支持200个油茶重点县油茶林营造。通过竞争性评审,重点支持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河南省信阳市等8个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市。鼓励各地用足用好“双重”工程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引导储备林项目布局油茶园区、基地建设,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拓展森林保险、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覆盖油茶,湖南、贵州等省试点开展茶油收储,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油茶产业。
目前,我国以油茶、油橄榄、核桃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1.8亿亩,油料年产量968万吨。
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
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
森林是天然的大“粮库”,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是森林食物生产的主力军。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在大食物观的引导下,各地林草部门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予以支持,将林果业、中药材种植与养殖、森林康养等产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组织编制核桃和油橄榄产业发展指南,指导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森林食物。
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山区林区农民增收致富。
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
2024年,全国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8%;木材加工产业年产值超过3万亿元,木竹产品种类上万种,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
规范木材行业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森林法》有关规定,编制完成《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原料和产品出入库台账建设指南》,为木材加工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搭平台、强服务。支持世界林木业大会、中国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在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开幕式上,共有35个重点林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约200亿元。同期举办的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参展商超过1100家,展出各类展品3万多件,国外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占比均超过20%,吸引观众12万多人次。
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到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1%。
林草部门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主线,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作,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推进森林步道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不断提升生态旅游的富民增收效果。
在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山顶,人们欣赏夕阳与云彩、天空、雪地交织的景观 新疆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供图
2024年国庆节前,国家林草局、文旅部联合推出首批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线路发布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力促进了地方生态旅游发展。
森林步道建设健康有序推进。积极争取将森林步道纳入促进旅游业、户外运动等发展的政策协同推进;推动将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相关标准纳入林草工程建设领域标准体系。浙江推进古道保护利用,修复古道总长度2000公里,沿着古道走进森林、走进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福建实施“百园千道”生态产品共享工程,完成森林步道建设1480公里,以森林步道串联,加强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古村落、古驿道等的联系。
随着生态旅游新产品不断开发,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森林徒步等新业态在各地兴起,出现了导赏员、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等一批新职业。(中国绿色时报 冯璐)
全国树木总数约1426亿棵
光明日报北京2月16日电(记者徐谭)中国有多少棵树?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综合运用高精度无人机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对全国树木数量进行了精细测算,绘制出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森林平均树木密度为每公顷689±17株,全国树木总数为1426±3.5亿棵,相当于平均每位中国人拥有100棵树。日前,该研究成果在《科学通报》发表。
树密度,即每公顷树木的棵数,在生态学中既是森林健康和稳定的度量指标,也是影响林分动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地域,树密度各异,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树木数量相对集中;西北和华北地区则因自然条件相对严酷,林木较为稀疏。其中,西南地区以约360亿棵树居全国之首,华南(328亿棵)与华东(259亿棵)紧随其后。从植被类型上看,寒温带针叶林密度最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单位面积的树木数量也相对偏多,而温带草原与荒漠区的树木则呈零星分布。
过去,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主要依赖地面样方测量,费时费力,且很难实现全国性的高分辨率覆盖。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方法的瓶颈,从2015年开始,利用自主研发的手持、背包、无人机等激光雷达设备,在全国各个地区收集森林激光雷达数据,仅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量就超过了400TB,覆盖我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同时,研究团队基于构建的激光雷达数据库,结合地形、土壤、气候等多源遥感数据构建了AI模型,以100米的高分辨率构建了树木密度分布图,实现对全国各地区树木个数的估计。
“未来,这些技术还可以广泛用于碳汇评估、生态修复规划以及森林防灾减灾等领域,并助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博雅特聘教授郭庆华说。
我国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20年来共设国家湿地公园903处,约90%向公众免费开放
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建立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2200多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法、各省(区、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全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省级重要湿地1153处,初步构建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综合监测,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对全国泥炭沼泽湿地碳库开展专项调查。
国家林草局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21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024年,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设立。
同时,国家林草局大力推进《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有效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互花米草除治面积达7.33万公顷,占总任务的89.4%,成功遏制了互花米草无限扩散的态势。
025年是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20年来,全国共设立903处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同时,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湿地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绿色空间。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全面落实湿地保护,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互花米草防治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计划任务。积极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探索“湿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 宋梅)
人工智能,驱动林草业现代化变革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
“人工智能已深入各行各业,林草行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深化智慧化引领,这不仅是全面建设智慧林草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林草业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林草高新技术应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生态监测亟需人工智能破解难题
面对林草、湿地、荒漠生态综合监测与精准管理的世界性难题,朱教君院士指出,传统的研究与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森林的生长周期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其空间分布广泛、组成结构复杂,决定森林功能的结构参数多种多样,使得监测工作耗时、费力且量化困难。此外,森林具有动态变化性和全球性特点,多过程耦合、试错成本高,传统的人工监测与管理效率低下,如同“盲人摸象”。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森林“四库”高质量建设,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森林“四库”的形成机理、变化规律和库存总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助力。否则,将难以准确摸清森林“四库”的“家底”,更谈不上高质量建设。
朱教君院士介绍,2018年,在国家林草局委托下,他牵头对“三北”工程40年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采用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技术,并结合卫星遥感进行尺度转换,利用大数据模型整合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数据,从而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AI)”科研范式变革应用示范项目。其中,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作为野外生态定位站的唯一代表,开展了人工智能变革林学与森林生态学科研、管理范式的示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AI技术变革了立体感知与高效传输的基础数据获取方式,运用遥感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森林消长变化,动态评估森林健康状况;结合林业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建立了面向主要森林类型、区分自然和经营条件下的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体系,推动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采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编制了新一代航空数表,支撑森林资源精准监测与质量提升,优化了森林管理决策模式;利用卫星监测、无人机巡护、热成像智能识别等技术,构建了一体化林草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了火险预测、火情监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推动了森林草原防火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以示范研究森林流域的33万株单木调查为例,与传统方式相比,采用信息化+AI技术使数据获取效率提高了500倍,且精确度大幅提升。此外,AI遥感+物联网的立体监测网络使病虫害识别效率提高85%,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这一系列技术应用的背后,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质性加固。然而,信息化+AI技术目前尚未在林草业高质量发展中得到全面应用,亟需整合信息化+AI成熟技术,赋能林草业现代化建设。
“三化”融合重构林草新质生产力
在大会上,朱教君院士作了“森林生态科研范式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题报告,并提出了林草系统“三化”递进发展路径:以数字化筑基,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数据全要素归集;以网络化联通,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最终通过智能化跃升,打造具备自学习能力的生态决策大脑。
他认为,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AI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到“三北”工程区的智能造林机器人试验,再到基于遥感卫星、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编制的新一代航空数表,这些实践印证了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维革命。
朱教君院士强调,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的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森林生态的科研与管理模式,还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机制的深入理解,为基于自然气候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提供支撑。最终,人工智能将推动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草系统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技术,在研究、管理、决策、评估等环节深度融合,以重构林草新质生产力。
必须坚守“人机协同”的底线思维
“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的认知突破时空局限,但它永远无法替代生态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朱教君院士强调,无论人工智能应用多么广泛,我们必须坚守“人机协同”“尊重自然”的底线思维。
由于人工智能监测结果由机器生成,仍需顶级专家与人工智能配合,进行实时评估。例如,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人工研究可能需五六十年才能得出结果,而人工智能或许两年就能完成,但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实时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完善、优化。为保障人工智能高效运行,经验丰富的顶级专家和实时监测评估体系不可或缺。
展望未来,朱教君院士指出,随着气候智慧林业的不断发展,须尽快创建一个以“数据获取-分析-管理”为核心的新范式,推动行业大模型的建立,促进森林“四库”联动与协同增效技术的实施,助力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研发新型智能装备,构建立体感知、林业大模型与AI分析相结合的智慧林草新体系,并发展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向的林草管理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新一代航空数表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能够更加精准地实现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控与质量评估,其所提供的数据支撑是森林资源高效、精准监测的关键基础。该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未来,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林业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并迅速付诸实践,以保障森林资源的长远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这位深耕森林生态40年的科学家期待,一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生态智慧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绿水青山,驱动林草业实现现代化变革。(中国绿色时报 刘慎元)
通化市林业总产值实现新突破
2024年,通化市立足森林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锚定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林业资源“钱库”“粮库”功能持续增强,全市林业产值全口径实现393.92亿元,同比增长45%。
坚持扩规提质,塑强产业特色优势。制定下发《通化市林下及林特山珍产业集群2024年工作推进方案》、《通化市推进林下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通化市林业局促进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林下山参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7880吨,年产值100.86亿元。全市红松林面积55.88万亩,产量约8672.3吨,产值约8亿元。
强化项目支撑,打造产业发展引擎。牢固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盯战略方向、发展导向、资金投向,积极主动,多措并举,切实抓好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和落地,为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目前,林业动态项目库库存项目64个。其中总投资1.7亿元的吉林省林特产业示范县创建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
立足机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以“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双推进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压实林长在保护森林资源与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双重职责,按照“一产有规模,二产有档次,三产有活力”工作目标,构建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附加值高的绿色林业产业体系。全市形成副县级领导牵头的26条产业链。通过“林长+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模式,加快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长白山特色经济林等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建设红松果林基地13个,指导创建林特产业示范县4个。
深化品牌赋能,绽放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开展国家林业龙头企业和特色林产品申报工作,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市现有国家龙头企业4户,省级龙头企业及基地8户。柳河园丰合作社大榛子,集安坤盛公司黑木耳,辉南长龙药业核桃饮品、通化康元生物林蛙肽,通化县禾韵蓝莓等“通字号”特色林产品已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通化市林业局 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