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企业风采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大经路2206号21世纪A座1008室

网址:http://jllycy.com  或:吉林省林业产业   

 E--mail:jlslycyxh@163.com

邮编:130041   

 

欢迎光临吉林省林业产业网站,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和要求,请您联系我们!
《林业产业信息》2024年第11期

     2024-11-22       访问次数:198次

 

林业产业信息

11

(总第332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41122

本  期  要  目

省内动态

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助力通化榛子样板示范区建设

通化县三“产”联动助推林下山参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6 山东深化集体林改方案呈现五大特色

8 贵州毕节:发展林业碳汇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 合理利用,全面实现湿地生态价值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助力通化榛子样板示范区建设

在科技支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榛子团队承担了吉林省通化市平欧杂种榛全产业链提升样板示范区建设任务,联合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榛子委员会、通化市柳河县林业局、吉林省临江榛子科技小院等单位组建了项目组,旨在发挥各单位力量优势,打造平欧杂种榛栽培样板示范区,促进榛子全产业链提升。

1031日,中国林科院林业所项目组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举办了平欧杂种榛全产业链核心生产技术系列培训。

培训会上,专家组围绕吉林省榛子产业的热点问题,作了“平欧杂种榛整形修剪技术”“平欧杂种榛授粉树配置和人工授粉技术”“榛子采收、采后商品化处理与贮藏加工”“榛园病虫害防治及无人机植保”“吉林省榛子产业发展情况和臻榛庄园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系列技术报告。培训会后,专家组及参会代表前往通化市集体林改榛子样板示范区柳河县乾亿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平欧杂种榛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来自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榛子委员会代表、通化及周边地区林业技术人员、榛子栽培户等50余人参加了技术交流,现场发放平欧杂种榛科普手册60余份。项目组还在通化市柳河县乾亿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践行大食物观、平欧杂种榛相关知识科普小屋,以坚果标本、加工产品、政策文件、科普手册、榛子科技成果等形式进行科普展示。(来源:中国林科院 马庆华)

 

通化县三“产”联动助推林下山参高质量发展

通化县紧紧抓住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围绕通化市打造人参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一二三产联动,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林下山参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产抓增量。依托国有企业林地优势,选取林下山参繁育基地500亩,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开展合作,做大做优林下山参种源基地建设。同时,持续推进目标种植基地的道路、电力、通讯、监控、电子围栏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好品质把控和产品溯源,用科技赋能林下山参发展,实现“量”的保障。

二产抓增质。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在全县现有的人参精深加工企业中,筛选出吉林鑫业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重点培养,现已完成人参冻干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上报审批工作。同时,进一步梳理摸清全县林下山参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情况,计划再培育2-3户林下山参深加工精品企业,实现“质”的升级。

三产抓扩销。在线下方面,通过直营方式将通化林下山参销往浙江主销区,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好人参卖出好价格;在线上方面,计划成立长白山通化林下山参品牌官方旗舰店,通过人参产业园共享工厂建立集人参产品质量检测、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可视化、可追溯的互联网营销一体化设施,赋能线上销售,全力打响长白山通化林下山参品牌,实现“价”的提高。(来源:通化市林业局 周鸿 霖夏

 

科技赋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初冬,通化广袤山林间,林下山参静待冬藏,在黑土地的滋养中积蓄能量。守护“百草之王”的,则是一道无形的防线——电子围栏。

  在通化县金斗乡金斗村袁家沟北坡,林下山参种植大户杜田军亲身体验到了电子围栏带来的便捷与安全。过去,他承包的3000亩参地,巡山维护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今,电子围栏如同得力助手,24小时不间断监控着参地的安全。

  “每隔60米设置一个电子围栏,确保监控无死角。无论是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闯入,还是盗窃者的不法行为,都能实时捕捉并报警。”通过手机,杜田军随时随地查看参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通化是“中国人参之乡”、中国长白山人参核心产区和人参文化发源地。助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林下山参、野山参为重点,以数字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智能化护航林下山参种植与发展,并结合“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四好”路径,助力林下山参产业实现跃迁。

  杜田军告诉记者,电子围栏不仅为参农们提供了安全保障,还具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功能。“我们种植的林下山参选用长白山野山参的种子,坚持原生态种植,不打药、不除草,全部自然生长。通过电子围栏与互联网的连接,消费者、客商等都可以看到林下山参的生长环境,提升产品品质和信誉。”

  据了解,电子围栏是最先进的周界防盗报警系统,由电子围栏主机、前端配件、后端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通过信号传输设备将报警信号传至后端控制中心的控制键盘上,显示防护区域工作状态,并远程对外部脉冲主机进行布撤防控制等操作。全方位、全天候的电子围栏监控监测体系,为通化人参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人参作为传统中药材,素有“百草之王”的美誉,通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出品质上乘的人参。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产业,我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林下山参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质量追溯等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数字管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精准种植、高效营销……数字化技术推动通化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智能化升级。

  “大家对咱们通化的林下山参特别认可,我们卖得也特别好。”在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在这里购买高品质林下山参。商户董琳告诉记者,科技手段管理不仅确保了林下山参的品质和安全,更带来优质优价的市场效应,让“通化人参”的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种出高品质的好人参,我市出台通化宜参林地分级分等标准“2.0版”,制定林地资源利用规划。

  “目前正在对参地面积500亩以上、参龄15年以上的参地进行网络覆盖和电子围栏建设。预计11月底前完成47块已建电子围栏基地和10万亩溯源基地的实时监测。结合正在建设的人参数字化平台,将打造通化人参溯源体系,预计在202512月底前实现100%覆盖。”市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信阳说。

  科技赋能产业跃迁。加快推动人参产业数字化、数据可视化、产品可追溯,我市投资建设人参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该平台是吉林省人参产业首个涵盖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对人参种植、加工和销售全过程监测,通过数字化管理和多维度分析,将数据信息有机结合,完成数据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让通化人参产业转型发展有了“智慧大脑”,为企业和农户降本增效,为产品赋能。据统计,今年110月,我市人参综合产值达到340亿元,同比增长41.93%

科技、数字创新赋能,通化人参产业正焕发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向着更高质量、更具成色的“人参之城”迈进。(来源:通化市林业局 施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新华社北京115日电 (记者胡璐、魏弘毅)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5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报告介绍,持续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我国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水定绿,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干旱区广泛推广应用滴灌节水造林技术,较传统的浇灌节约用水近70%。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报告还显示,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沙区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有效保护了耕地,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基本建成带片网相结合的农田林网,保护了4.5亿亩农田。

 

山东深化集体林改方案呈现五大特色

1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解读《山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日前,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8个方面改革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明确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

方案呈现五大特色

一是深入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坚持集体林地农民集体所有,维护农民集体对承包林地发包、调整等权利,落实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管理责任。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林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二是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稳定和长久不变。开展集体林地延包试点,明确承包合同剩余期限10年以内,无地类、权属、边界等问题的可依法提前确定延包合同。

三是明确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流转、托管、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让林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绑定、风险共担,共享改革红利。

四是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森林“粮库”实现路径,重点发展板栗、枣、核桃、榛子、文冠果等木本粮油树种,将优质林产品纳入“好品山东”品牌建设体系。支持各地举办林产品推介活动。

五是提出加大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将符合条件的林权交易服务、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碳汇等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林业局)明确,将坚持试点先行、稳妥有序推进,先在每个市选取12个林业改革工作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形成成熟经验后再全面铺开。谋划实施一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特色动作”,积极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的改革品牌,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山东落实落地。

目前,山东省林地面积3803万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3438万亩。全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3万个。2023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6526亿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赵坤 宋辉)

 

贵州毕节:发展林业碳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贵州省毕节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截至目前,全市共颁发6张林业碳票,完成碳汇交易7笔。

探索制发林业碳票。毕节市林业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毕节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毕节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林业碳票许可范围、适用对象、使用时限等。2022215日,毕节市林业局向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颁发了全省首张林业碳票。

搭建碳票交易平台。在贵州环交所搭建林业碳票交易平台,制定林业碳票交易制度、交易规则、收费标准等规范,平台可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凭证、核销证明等服务。2022122日,通过该平台实现全省首笔林业碳票交易。

推进碳票融资。制定《毕节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林业碳票改革工作方案》,赋予林业碳票流转、收储、授信、质押、保险等功能。金融部门为林业碳票开发了质押型、增信型、混合型等金融产品,为碳票持有者开发低碳信用卡或低碳贷,在贷款利率、分期费率、累计积分等方面予以优惠,并构建森林保险与碳汇质押、碳汇融资相结合的“碳汇+保险”体系。目前,毕节市首张林业碳票通过“林业碳票质押+保证”的方式,获得银行授信500万元,全市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800万元。

解决执法司法难题。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试点工作。毕节市林业局联合市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印发《毕节市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认购林业碳汇的适用范围、原则、条件、程序、平台及相关产品,理顺了各部门在林业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生态环境修复、赔偿中职责分工的问题。

解决生态修复难题。针对违法主体找地难、执法部门监督难、司法机关结案难,以及因难以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而造成涉林案件查办无法形成闭环的问题,引导涉林案件违法行为人通过自愿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来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同时,在全省率先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引导违法行为人以自愿购买碳票的方式承担生态功能损失赔偿责任。截至目前,毕节市共办理“以碳代赔”民事公益诉讼案件5件,交易碳汇量465吨二氧化碳当量,总金额2.86万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张晓峰 杨关吕)

 

合理利用,全面实现湿地生态价值

湿地资源是自然资源、自然资产,更是生产要素,具有稀缺性、公共性和不可替代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全面实现湿地生态价值,是湿地保护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和湿地城市围绕“保护优先、合理利用,造福人类”的主旨,深入探索湿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创造了许多“湿地+”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推动新时期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湿地生态价值体系的多维呈现

湿地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和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湿地的多维生态价值呈现在生态调节价值、生态支持价值、生态供给价值和文化景观价值四个方面。

湿地的生态调节价值无可替代。湿地在蓄水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控制侵蚀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大自然神奇的“海绵”,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的生态支持价值举足轻重。湿地为众多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境,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重要的“碳汇”,在碳循环方面,充分发挥其碳汇价值,对于调节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的生态供给价值不可忽视。在中国,湿地蕴含着约2.7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福祉。此外,一些药用湿地植物和特殊的湿地生物材料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湿地的文化景观价值独具魅力。湿地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许多地方的湿地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民间故事和历史传承紧密相连,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湿地的美学价值为艺术家和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湿地文学、绘画和摄影作品。湿地是天然的自然教育基地。

创新湿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近年来,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资源禀赋、生态特征和利用方向,我国各地积极实践湿地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湿地生态旅游、湿地民宿康养、湿地自然教育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的宝贵模式。

湿地农业是通过培育湿地动植物产品,为人类提供生产食品及生产原料的一种农业形态。如松嫩平原盐碱湿地稻--渔复合生态产业模式、三江平原“退耕还湿”蜜源植物生态经济产业模式、长江三角洲浙南水乡温州三的“柑--菱”共生湿地农业模式、长江上游山地立体湿地农业模式、滨海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模式等。

辽宁省盘锦市的辽河口湿地是我国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近年来,在加强温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保护的同时,盘锦开展了“水鸟友好型”的稻蟹养殖实践,进行稻蟹共养,在盐碱地上种出了特色稻米、产出了肥美河蟹,水稻田在春季上水和秋季收割时节为迁徙的鹤鹳类和雁鸭类等提供了重要的觅食场所,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今天的“鱼米之乡”。

重庆市石柱县所处的武陵山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石柱县的黄水镇和冷水镇等乡镇,过去农民外出打工,该区域大片水田被荒弃。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利用地形条件和林--湿一体化的生态本底资源,在荒弃的水田种植莼菜,以“黄连-厚朴”复层混交群落围合莼菜田,形成“莼菜-黄连-厚朴”农--湿复合产业模式,并对莼菜进行精深加工利用。与此同时,利用莼菜田优美的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多样化特色山地湿地生态产业。“莼菜-黄连-厚朴”农--湿模式既是独具特色的山地立体湿地农业,也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单元,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各地在充分利用湿地原材料、进行湿地产品加工利用方面也进行了实践探索。山东省鱼台县在河滩湿地及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上种植杞柳,全县的杞柳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利用杞柳进行各种工艺产品加工,杞柳产品有柳帘、屏风、柳编种植器、柳篮等1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种植—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年产值达到8亿元。“鱼台杞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鱼台县也被认定为“中国杞柳之乡”。

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湿地景观,具备极大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我国以903个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从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滨海湿地,到西北内陆的干旱区湿地;从北方黑龙江省的寒地湿地,到海南省热带湿地;从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大河三角洲湿地及华东、华北平原湿地,到西南山地和高原湿地,内容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形成了以杭州西溪、广州海珠、常熟沙家浜等国家湿地公园为龙头的湿地生态旅游网络。

重庆市率先探索“小微湿地+”,以小微湿地为抓手,整合生态保育、污染治理、湿地农业、有机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等功能,以“小微湿地+”助推城乡绿色发展。重庆市梁平区明月山上的猎神村利用石膏矿开采的矿山塌陷区和废弃地,建设融水生蔬菜种植、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气候调节改善、景观品质提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成就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猎神村返乡创业的村民打造了“梦溪园”“墨林竹院”等精品民宿以及“星空”露营基地等特色民宿,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我国各地依托国家湿地公园、各级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自然教育。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华侨城湿地利用其处于大都市腹地的区位优势,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湿地自然教育,开创了“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自然教育模式。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多种自然教育课程,多元化课程让前来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湿地的魅力。

此外,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重庆开州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等,多年来在自然教育设施体系建设、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开展、自然教育队伍培养等方面,不断开拓和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有13个,分别是常德、常熟、东营、哈尔滨、海口、银川、合肥、济宁、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这些湿地城市不仅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独特,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保护,而且真正实现了城乡人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

湿地可创造更多福祉和财富

湿地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在湿地生态价值实现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和经典模式,建立了湿地生态价值实现的机制,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湿地生态财富。

今后,我们可在系统分析湿地资源禀赋和价值潜力的基础上进行湿地生态产品类别划分,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定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创新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如湿地碳汇交易模式、湿地生态品牌创建模式等;建立湿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促进湿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产品的合理开发,让优良的湿地生态本底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实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最大化。(袁兴中)

随着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现机制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湿地将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生态福祉和财富。(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网络实名:吉林省林业产业网
Copyright 2008-2009 jllycy.com,All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     承办维护:吉林林业科技信息中心    电子邮箱:jllycyxh@163.com     联系电话:0431-88627576(协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06006197号  网页分辨率1024*768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


吉ICP备1800520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