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信息》2022年第7期
2022-7-27 访问次数:1371次
林业产业信息
第7期
(总第318期)
吉林省林业产业协会主办 2022年7月27日
本 期 要 目
2 我国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4 第18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19日-21日举办
4 经济林产业标准化在支撑引领中成长
4 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在京召开 林草可为中药高质量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9 创新林草碳汇实现新机制
——首届林草碳汇高峰论坛探讨林草碳汇发展
我国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印发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激励措施实施办法,全面加强指导,《意见》要求的“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目标如期实现。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聚焦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重点,推进林长制改革,基本建立上下衔接、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逐步形成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组织体系全面建立。除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省(区)均设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其中省级林长421名。各省(区、市)均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实行“双挂帅”。
责任体系初步建立。各地积极构建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林长实行划片分区负责,重点研究解决森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问题,协调推动林草部门难以落实的重大事项。
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各地均根据实际情况,印发实施文件,出台林长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等4项制度,创新建立总林长令、林长巡林、“林长+”工作机制。安徽、江西两省率先颁布实施省级林长制条例。
各地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林长主动履职、林长办统筹协调、部门横向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森林草原保护发展工作取得新突破。
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召开省级总林长会议,21个省(区、市)签发总林长令,省级林长巡林214次。各省份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3个省(区、市)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10个省(区、市)全面推行林区警长制,8个省(市)建立“林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各地积极构建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在配备工作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出台配套政策等方面多向发力,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林长制督查考核办法,19个省(区、市)开展督查考核。
通过推行林长制,各地资源保护发展新机制初步建立,林草重点工作任务实现提质增效。
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不断强化。首次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持续开展森林督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2021年,全国林草行政案件发生数量同比下降21%。2022年上半年,全国回收林地同比上升26.62%。
科学绿化迈出重要步伐。2021年,完成造林5400万亩、种草改良草原4600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160万亩,首次实行造林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2022年1—6月,全国造林绿化、种草改良和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分别完成82.9%、55%和50%。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不断强化。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运行,推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清风”“网剑”等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行为。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编制《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并上报国务院,扎实推进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开展新一批创建,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进程。
森林草原灾害防控能力持续加强。2021年,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分别下降5.12%、27.69%;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因灾伤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7%、50%、32%。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将持续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不断完善林长制制度体系,科学开展督查考核激励,强化森林草原保护管理,全面提升森林草原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建设美丽中国、守住自然生态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刘倩玮 孙伟娜)
第18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19日-21日举办
第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2022年9月19日-21日在中国林展馆举办,办会主题是“聚力新动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会拟设置全国林产品展区、齐鲁家具展区、明清家具艺术展区、综合展区,配套举办开幕式、组委会座谈会、中国首届林业碳汇高峰论坛、全国第二届牡丹芍药产业联盟大会、林业高新成果发布会、第十届中国(菏泽)木瓜文化旅游节等10项活动。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畅,预计在今年7月召开第十八届中国林交会全市动员会和全省筹备工作会议之后,全面启动林交会的整体筹备工作。
据了解,上届林交会结束以后,林交会秘书处就转入了今年林交会的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办会申报,按照程序组织提交了申报材料,并由山东省政府呈文向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报。
6月28日,菏泽市副市长听取了林交会秘书处关于第十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筹备工作专题汇报,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创新办会,确保安全和顺畅,办出特色和成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二要借鉴目前国内各大展会特别是林业行业展会经验,在招商招展和宣传推广上下功夫,提高林交会的吸引力。三是围绕山东省林业产业特色和菏泽市“231”产业体系,突出亮点,带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林业局)
经济林产业标准化在支撑引领中成长
我国是经济林种植大国,经济林种植面积及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超过6亿亩,年产量超过2亿吨,产值超过2.2万亿元。产品包括核桃、榛子、枣等干鲜果品,油茶、文冠果等木本油料,花椒、肉桂等木本香调料,桐油、橡胶等工业原料,以及厚朴、杜仲等林源药材,经济林产业发展已涉及食品、粮油、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经济林产业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引领、创新和规范。经济林产业标准化工作始终以服务国家需要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为宗旨,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向,促进经济林产业实现特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承前启后 开创新局面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为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了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新需求,一些重要产品的质量标准应运而生。《核桃坚果质量等级》《仁用杏杏仁质量等级》《柿子产品质量等级》《鲜枣质量等级》等一批主要经济林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在这个时期发布实施。经济林专家王玉柱等提出:“经济林果质量的优劣深受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外贸部门的关注,不同产品质量应有不同的价格,划分经济林果的质量等级,按质取价,既能体现公平交易,又能避免经济损失。”随着“森林食品”概念的提出,以食用林产品质量为导向的经济林产业标准化随之成为关注点。
我国经济林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起步稍晚。2000年前后,仅有几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内容单薄,尚不构成体系。通过几年的创新探索,经济林领域新增国家标准11项、林业行业标准18项。201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全国经济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7)获批成立。经济林标委会成立后,我国经济林产业标准化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十三五”以来,全国经济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和发布标准共184项,其中国家标准9项、林业行业标准175项;正在制修订的国家标准15项。经济林标委会始终坚持“支撑产业发展,引领市场需求”的原则,积极组织申报市场急需、特色鲜明、技术支撑的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标准。为应对郑州商品交易所红枣上市交易需求,紧急组织开展《免洗红枣》(GB/T 26150-2019)、《灰枣》(GB/T 40634-2021)和《骏枣》(GB/T 40492-2021)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新疆、河南、河北等地超过700万亩近90亿元产值的红枣种植及健康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针对近亿亩中国核桃种植产业,组织修订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GB/T 20398-2021)国家标准,以及包括种植至采收全产业链的《核桃》(LY/T 3004-2018)行业标准,在陕西、新疆、云南、四川等核桃种植大省(区)得到应用推广,有力推进了我国核桃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发展 构建新体系
经济林标委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引领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产业标准提升,实现产品优质优价”的原则。所谓“良品需良法”,就是优质的经济林产品生产还需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支撑。在经济林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定后,涉及良种选育、苗木分级、栽培技术、施肥采收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逐步制定,形成了“种苗—栽培—经营—采收—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随着国家对经济林培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以“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标委会在原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林产品领域标准梳理工作,先后组织4次归口国家标准和林业行业标准的清理整合、复评审等工作,构建了经济林产品领域标准体系并实现动态调整。
2021年底,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提升标准“有用、管用、好用”的体系建设原则,进一步优化经济林产品领域标准体系,形成了包括基础通用、管理服务、干果坚果林、鲜果林、油料林、香调料林、工业原料林、林源药材及产品和其他等九大类60个主干标准的《经济林产品领域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梳理整合了经济林产品育种、栽培、采收、粗加工、储运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产品覆盖核桃、枣、栗、仁用杏和柿等大宗经济林产品,银杏、香榧、榛子和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林产品,油茶、油橄榄和文冠果等木本油料作物,花椒、八角和桂皮等木本香调料,以及杜仲、厚朴等林源药材和林下经济作物。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标准规定基本要求、行业标准提出通用技术、地方标准体现地方特色的“三级标准协同体系”。
审时度势 谋划新发展
2008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当时的油茶林以老油茶树为主,出油差、产量低。谭晓峰、袁德义、马锦林、姚小华、陈永忠等油茶专家深知:唯有标准化生产才是油茶产业“脱胎换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方”。在油茶专家的带领下,科研工作者结合生产实际,先后制定、发布、实施了《油茶良种选育技术》《油茶苗木质量分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油茶整形修剪技术规程》《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油茶高接换冠技术规程》《油茶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油茶籽》等一系列油茶生产相关的标准,有效保障了油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超过6800万亩,其中新增2000多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1500多万亩。茶籽和茶油产量分别为263万吨和65万吨,全国油茶产业总产值1024亿元。
在新时期,经济林标准化工作将结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和林草标准化“十四五”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规范产品质量和拓展市场空间,结合相关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转向经济林产品质量标准及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着力解决“重要经济林树种低产林改造技术和评价标准化”“特色经济林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构建”等问题。随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大食物观”的提出,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林在新时期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全国经济林产业标准化工作将紧紧围绕“经济林效益评价”“森林食品系列标准”“林下经济标准化”等多个热点和重点,建立科学的标准化体系,推动高质量标准化建设,从而推进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莫润宏)
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在京召开
林草可为中药高质量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林草部门拥有丰富、独特的中药资源宝库,在中药高质量发展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专家们7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上的一个共识。
专家指出,林地、草地是我国绝大多数药用植物的自然繁衍地,《药典》收载的许多药材主要源自森林和草原,发挥林草资源优势,通过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等生态培育方式生产中药材,可提供安全、高效、绿色、有机的优质药材,为我国中药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主题为“保安全守底线、促发展追高线,深化审评审批改革,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会上宣布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2021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中药总体质量状况良好。会议提出,各部门需要加强改革协同,合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和质量管理,建设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进一步推进中药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指导。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计约30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王爽宇 孔祥瑞)
创新林草碳汇实现新机制
——首届林草碳汇高峰论坛探讨林草碳汇发展
7月1日,首届林草碳汇高峰论坛在福建三明举办。
论坛现场,探讨氛围浓厚。在“林草碳汇大家谈”环节,来自浙江、贵州、江西、宁夏、福建三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林科院和中国林业集团的参会代表,围绕林草碳汇这一主题充分交流。
大家认为,我国森林草原资源丰富,碳储量、碳汇量巨大,发展林草碳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是我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支撑,也是展示中国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战略之举。为了更好地发挥林草碳汇功能,不仅要在持续推动林草资源扩大总量、控制减量、提升质量上下大力气,也要在产品利用、精准补偿等林草碳汇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
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是我国较早启动林业碳汇的省份之一。
2010年,全国第一家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华东林权交易所在杭州市成立,并在2011年交易了全国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时至2020年,浙江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2.9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7106万吨。此外,还有森林土壤碳储量6.6亿吨、湿地碳储量1.23亿吨,各类木材加工和竹木制品产值达1205.55亿元,木制品固碳能力强。
“浙江林业碳汇资源具有碳汇总量大、品种多,增汇速率快、后劲足的特点,具备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的天然禀赋和巨大潜力。浙江近年来持续推动碳汇数智治理,‘浙里种树’小程序实现了‘碳中和+义务植树’场景的应用,在‘我为亚运种棵树’活动中获得广泛好评。”浙江省林业局一级巡视员杨幼平说。
福建的林业碳汇工作起步也比较早。三明市2011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探索,设立了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林业碳中和基金,成立了全省首家碳汇服务机构,完成了全省首单FFCER碳汇交易。2021年,三明首发林业碳票,目前已累计开发林业碳票项目19个、碳减排量38.2万吨。三明市政府党组成员郑建波说:“三明市通过创新林业碳汇方法学、行业框架和固有应用场景,在碳普惠、碳中和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年,三明启动了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将建好森林碳库、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建设区域碳汇交易体系和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创建碳汇应用场景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任务,探索创建“碳汇+碳中和”“碳汇+生态司法”“碳汇+信用积分”等应用场景。
因地制宜 创新拓展
林草资源保护培育是开展林业碳汇的基础。贵州省林业局在成立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林业碳汇研究中心,组建省林业碳中和行动联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培育,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8%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2%以下。“十三五”以来,贵州共完成森林经营4626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3581万亩,森林蓄积量从2015年的4.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6.09亿立方米。
“我们因地制宜,进行了林业碳汇和碳票的资产化、项目化、金融化探索。贵州将继续推进‘林业碳汇+’贷款、保险、收储、增信、司法等场景应用,不断拓展林业碳汇用途。”贵州省林业局副局长傅强说。
林草碳汇的实现还在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2021年,江西省启动“湿地银行”建设试点。万年县率先成立了湿地资源运营中心,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创建等途径,实现了生态产品增值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今年1月,万年县完成了全省首笔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交易面积270亩,交易金额1890万元。“通过湿地资源运营中心成交的项目,我们会按项目登记交易金额的40%标准对湿地后备资源所在地乡镇进行奖补,并设立基金用于项目后期维护和管理。”万年县林业局局长黄祝庆说。多家银行配套创新湿地资源信用贷款模式及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金融、绿色生态金融等业务模式,为湿地生态修复主体解决融资难问题。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林权改革重点县的中宁县,长期受少林少绿少碳、资金匮乏的困扰。县委副书记杨正权曾先后带队到浙江安吉、福建古田学习,受到很大启发。“中宁要想搞山林权改革,就必须大力增绿护绿,盘活林木资源,提高碳汇储备能力。”杨正权介绍,中宁的国土绿化面积已从2020年的44万亩提高到如今的5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7%上升到11%,还鼓励本县的工业企业发展了1.2万亩碳汇林。
聚焦重点 谋划未来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资委管理的唯一一家林业企业,是我国林业行业的领军企业。
“中林集团将以厚植森林资源为碳汇经营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线,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林集团副总经理李留彬说。
目前,中林集团已在福建、重庆、广东、广西等地规划森林建设1700万亩,森林蓄积量约3470万立方米;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合作战略协议,规划面积达2000万亩;与湖南、江西的合作也在顺利推进中。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已累计筹集公益资金近10亿元,涉及碳汇造林项目总造林面积达120万亩,参与实施G20峰会等大型会议等碳中和项目80余项。今年以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募集资金约3000万元,还将设立多项专项基金,配合顺丰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投入资金预计超1亿元,造林面积达数万亩。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将紧盯‘双碳’目标,积极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为建设国家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新路径。”基金会秘书长刘家顺说。
作为一名研究碳汇方法学多年的专家,中国林科院副院长肖文发认为,开展林业碳汇要把发展潜力和社会资源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发展水平。“碳汇要始终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牢牢结合在一起,这一定是未来林业发展的核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与相关部门共同深入研究探索林业碳汇方法学,不断加强林业碳汇管理,探索林草碳汇实现路径,持续推动我国林草碳汇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黄山 张锴)
|